图片
图片
在前几天,我带着家里的两个小孩子下午去玩儿滑板,玩了一个多小时,大汗淋漓。
回到公司后打开空调吹了会儿风,温度也没有开太低,也就是22度,我这边儿热的飞起。
但公司的小陈,穿着长袖还觉得后背发凉,他掀起衣服一摸肚子:凉得像块冰,咋整?
中医说“夏养阳,冬藏精”,夏天不是阳气过剩,反而是阳气最易流失的季节。
学会吃 “阳气食物”+ 灸 “阳气穴位”,才能把阳气补到根上,让身体自带 “小太阳”。
(戳上图,可进店)1.食疗补阳:紫苏姜米茶
我家对门儿的李阿姨,今年五十多岁了,去年夏天聊天时,她说自己贪凉腹泻 3 年,现在冰糕冷饮不敢吃,喝杯凉水都害怕拉肚子。
他的建议是:每天喝 1 杯紫苏姜米茶,配合灸大椎穴,前几天碰到她:“大便在今年终于成型了,肚子暖暖的,空调开 26℃也不觉得冷了!”
苏姜米茶,为啥补阳驱寒,会有这么好的效果呢?
老话说 “冬吃萝卜夏吃姜,不用医生开药方”,生姜性温味辛,好像是胃部的小太阳。
✔️ 辛散之力:驱散体内寒湿(吃冰饮后胃胀、腹泻,喝杯姜茶马上缓解);
✔️ 温热之性:振奋脾胃阳气(《本草纲目》:“姜,辛而不荤,去寒湿,暖脾胃”)。
图片
紫苏:祛湿化浊
《中国药典》称紫苏,尤其适合多雨的夏天:
✔️ 解表散寒:吹空调感冒初起(鼻塞流清涕),煮紫苏水喝,半小时后鼻尖微微冒汗;
✔️ 行气和胃:吃油腻积食、腹胀恶心,紫苏叶煎蛋吃,胃口马上打开。
炒米:健脾养胃 “黄金配角”
大米炒至微黄,寒性变温,能吸附脾胃湿气(大便黏马桶、舌苔白腻者必备),搭配姜苏,补阳不燥、祛湿不伤阴。
紫苏姜米茶做法(懒人版)
食材:紫苏叶 20g(新鲜更佳)、生姜 5 片(带皮)、大米 40g;
步骤:
① 大米干锅炒至微黄(小火不停翻炒,避免糊锅);
② 加入姜丝、紫苏叶,继续炒 3 分钟至紫苏叶卷曲;
③ 取 1 勺用沸水冲泡,焖 5 分钟即可(可反复冲泡,味淡后嚼着吃米)。
喝法:上午 9-11 点(脾经当令)喝,一次 200ml,冷饮后肠胃不适时随时喝(孕妇减半,阴虚火旺者加 1 片麦冬防上火)。
图片
2.穴位补阳:大椎 + 命门
▶ 大椎穴:
定位:低头时,颈椎最高骨下凹陷处
大椎是“诸阳之会”,因为,大椎是督脉与手足三阳经交会穴,《针灸大成》称其 “主诸阳发热”,就像全身阳气的 “总开关”:
既可以补阳气驱寒,也可以控制体温,避免高烧。
记得上一次我感冒时,烧38.5度。穿了两件儿衣服。还是冷。
把单联镂空的艾灸罐装上一根艾柱后,往脖子缠绕了几圈,绑在了颈椎后方的大椎穴。
艾灸完之后往床上一摸不到半个小时。体温就降下来了,其实冷到打哆嗦的情况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好转。
✔️ 双向调节:既能发散表寒(风寒感冒初期灸大椎,汗出寒散),又能清泻上焦郁火(熬夜后咽喉肿痛,刺络拔罐大椎,第二天红肿消退)。
图片
▶ 命门穴:
定位:肚脐的正后方。
命门穴也被叫做 “生命之门”,命门藏命门之火,而命门之火就是肾阳。
《针灸治法》说 “命门火衰,百病丛生”,所以养护好我们先天的肾阳是免疫力的基础。
去年我微信群里就有一个朋友,她就是夏天吹空调吹的太多了,而且特别喜欢喝冷饮,家里冰箱的冷饮种类,堪比小卖部的数量。
到当时她有一个典型症状就是白带清晰,量多,而且脸部和小腿出现了水肿。
一看舌头特别白。像是被水刚刚洗过一样,明显体质偏寒,阳气不足。
他当时用到的方法就是:把附子理中丸塞在肚脐,用医用胶布固定,每天晚上吃完饭后,手持4cm的石磨艾条熏肚脐20~30分钟以上。
熏肚脐的过程中,还会把全能艾灸罐儿绑在后背命门穴用来增强肾阳。
阳气就好比收蒸馒头的火,那水肿就像是锅里的水,阳气足了,火烧的特别旺,就能把水肿给蒸干。
连续做了一个月左右。后腰暖了,眼皮不肿了,小腿也恢复正常了。
图片
平时没有艾灸条件的朋友也别担心,你把双手搓热。放在我们的命门穴以及后腰的位置。也有类似的效果。就是效果弱点。
最后我们总结一下,夏天为啥要用大椎和命门呢?
大椎通督脉,顺应夏季阳气浮长规律,就像借夏天的 “大太阳” 晒化体表寒湿;
命门温肾阳,借助 “夏长” 之气充实先天,为冬季藏精打基础。
图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